上海小吃知名度最高的,非豫園商城裡的南翔小籠包莫屬,特點是皮薄、餡嫩、汁多、蒸熟的小籠包個個細巧玲瓏,呈半透明狀。價位有三種:一樓排隊外賣的最便宜,其次是二樓大堂餐廳裡用餐;到包廂吃,又是另一種價錢。不過,多花錢享受自然不一樣,只有包廂裡,才供應用吸管吸的小籠湯包。
排骨年糕,也是上海小吃一絕。排骨形狀似扇狀,表面色澤金黃,略呈棕色,入口香嫩、鮮美,年糕潔白細膩,入口滑軟、香糯,配上一份糖醋或蒜瓣黃瓜小冷菜更帶味。鮮得來連鎖店和四川中路上的小常州餐廳,享譽滬上。
擂沙糰,台灣較少人知道,特點是把含有鮮肉、豆沙、芝麻等各種餡心的糯米糰煮熟後,滾上一層特製的赤豆粉,入口香糯,攜帶方便,是老店「喬家柵」的招牌名點。另外,餛飩、鮮肉酥餅、壽桃、定勝糕、八寶飯等點心,也是該店特色。
另一家老字號點心店「王家沙」,以老虎腳爪、蟹粉小籠、湯圓馳名。上海有名的「三黃雞」,以雲南南路上小紹興餐廳的白斬三黃雞、雞粥、雞心、雞肫、雞鴨血湯、全雞宴等最具代表性,配以鮮味爽口的調料,風味絕佳。
蟹殼黃,以油酥加酵麵製成的小餅,表面粘著密密的芝麻,餡心用鮮肉、蟹粉、豆沙、蔥油、蝦仁和白糖製成,形圓色黃,味美、油香、皮酥脆。經營有名的有浙江路上的夢春閣、石門一路的吳苑點心店等。
美國總統柯林頓、英國女王伊莉沙白等四十多位外國元首,曾經光顧過的老城隍廟綠波廊酒樓,各式點心如:眉毛酥、蘿蔔絲酥餅、香菇菜包、桂花拉糕、棗泥酥等,色香味形俱佳。
****************************************************************
廣州人真幸福,有太多的美食可吃。羊城茶樓餐館之多,酒店食檔之眾,在大陸首屈一指;飛禽走獸、魚蝦蟹螺、蛀蟲鼠蟻,廣州人都能作菜;煎、炒、燜、蒸、滾、炸、泡、扒、扣、灼、煲、燉、烤,各具特色。
幾家酒樓在廣州人口中非常知名,如廣州酒家的滿漢全筵、北園酒家的時果美點、泮溪酒家的點心宴、南園酒家的潮州菜、大三元酒家的紅燒大裙翅、東江海鮮酒家、炳勝酒家、惠愛酒家等,這些酒樓從早茶開始到入夜,食客眾多,熱鬧非凡。
廣州人很會養生煲湯,燉品不可少,光孝寺旁的「燉品皇」就是一絕。原隻椰子燉竹絲雞、海底椰南北杏燉鱷魚肉、花旗參瘦肉燉海馬,最受歡迎。燉品有幾十種,每天老闆都要賣去幾千盅,排隊人潮不斷。
老廣愛喝粥,「流花粥城」青魚粥,一鍋只要台幣四十元,香又滑嫩;香芋石螺粥也很出名。還有「自助粥」,像吃火鍋一樣,放入自己喜歡的配料入鍋,用粥來涮肉類,十分過癮。
腸粉是廣州的傳統小吃,特色是粉薄、味鮮、爽滑、口感獨具,有「白如玉,薄如紙,爽滑微韌,味道鮮美」的評價。下九路的「銀記腸粉」,是廣州人最愛去的腸粉店,香港美食家蔡瀾有很高的評價。
「伊麵」是廣州人生日時必吃的長壽麵,荔灣廣州後門斜對面的「堅記」最棒,有清湯、牛腩、雲吞、炸醬等作法,風味十足,很像台南的意麵。
廣州人說,「留住你的甜蜜溫暖」只有仁信雙皮奶。北京路上的「仁信雙皮奶」,每人滿滿,雙皮燉奶、燉蛋,好吃得不得了,是得到全國金牌的甜品。雙皮奶可以冷熱兩吃,加上紅(綠)豆、蓮子、雞蛋搭配,口味很多。女士們多點牛奶燉木瓜、薑汁撞奶撻,據說養顏美容,讓你「甜在嘴裡,幸福在心裡」。
吃海鮮 看珠江夜景
到廣州,不能不吃海鮮。珠江邊的「鴻星」海鮮酒家,又名「東江海鮮」,有一百多種活海鮮,任你挑選;開放式廚房,大廚的手藝和烹製過程,一目了然。另一邊有獨一無二的珠江夜景,美不勝收。不過,價位偏高,不比在台北吃海鮮便宜。
想嘗嘗道地的燒臘,友誼商店對面的「表叔」茶餐廳,是當地人最佳選擇。八十年代,香港人把大陸人叫「表叔」,這間原本以香港遊客為主客的餐廳,就叫「表叔」,有反諷刺的意味,燒鵝、蜜汁叉燒拼盤味道鮮美,皮軟肉厚汁香,香港人愛吃極了,價錢公道。
*********************************************************************
現代的北京,匯聚各國美食,滿街都是特色餐廳,各種菜色齊聚,五花八門,任君挑選。
喜歡異國情調和品嘗外國菜,往三里屯和使館區走一回,絕不失望;想吃大陸各地名菜,直奔各省在北京的駐京辦大樓,保證解饞。
不管喜歡什麼美食,到北京,沒吃上烤鴨、涮羊肉和北京小吃,好像沒去紫禁城一樣,白來北京一回。
北京有名的烤鴨店很多家,以「全聚德」、「便宜坊」名氣最響亮;兩家老字號店,前者擅長掛爐烤鴨,後者以燜爐烤鴨馳名,有如烤鴨界的兩大門派,各有優勢。
燜爐烤鴨靠「燜」的功夫,在鴨肚內灌入老湯,鴨子在外烤內煮的過程中,受熱均勻。掛爐烤鴨是直接把鴨子掛在爐內,以果木燒烤,烤出的鴨子呈棗紅色,吃起來皮脆、肉嫩、香酥細膩,用荷葉餅塗上甜麵醬放上片好的鴨肉和蔥條,是最適合的吃法。
除上述兩家老字號,北京出了不少新興的烤鴨店,改良上述兩家製作方法,創新烤鴨吃法,例如:大董烤鴨店、鴨王,提供老饕更具「時代感」的烤鴨新吃。
很多台灣人在台灣不吃羊肉,就怕羶味和腥味,一到北京就「破了戒」,大口大口地吃。北京羊肉鮮美,入口即化,沒有腥臊味,吃過一次,很難抵擋它的誘惑。
涮羊肉是清真菜,據說源起是元世祖忽必烈一次率軍南征途中,廚師在忙亂中偶然發明的。涮羊肉的火鍋設計相當特別,中間是高起的煙筒,放燃木炭,旁邊既可涮肉,又可取暖。北京「涮羊肉」最出名的老店當屬「東來順」,創立於清光緒廿九年,已有上百年歷史,目前在北京有數十家連鎖店。
涮羊肉的吃法有講究,先涮肉、後涮菜,吃的時候搭配糖蒜和獨特醬料,讓人回味無窮,百吃不膩。
北京經營涮羊肉的大餐廳或小店鋪到處可見,除了老字號「東來順」,還有白馬寺附近的「能仁居」、「口福居」。這一兩年,東直門附近的「鼎鼎香」,因羊肉肉質鮮嫩,用餐環境走高雅路線,不同於傳統涮肉店的擁擠吵鬧,名噪京華,成為北京現代涮羊肉的新代表
北京小吃品種繁多、琳琅滿目,有句話,「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有些小吃來自皇家宮廷,樣樣都有歷史故事和淵源。例如,老佛爺慈禧愛吃肉末燒餅、豌豆黃;民間傳統小吃如小窩頭、燒賣、驢打滾、褡褳火燒、羊頭肉、豆腐腦、餡餅,冰鎮酸梅湯、炸醬麵、龍鬚麵、疙瘩湯、油茶、核桃酪、春餅、炒肝、灌腸等。
眾多北京小吃中,最挑戰「非北京人」味蕾的當屬豆汁。北京人常說:「看您是不是老北京,得問您是否喝豆汁。」只有地道北京人,才把喝豆汁當成一種享受。對新北京人或外地人來說,豆汁有點像「餿掉的豆漿」,光聞那酸與餿的味道,就很難接受,更不用說把它喝下肚子。
豆汁是北京古早味,炸醬麵是最令北京人依戀的家鄉味。受地理位置和條件限制,北京人的飲食結構以餃子、麵條等麵食為主,北京人家裡會經常做炸醬麵,每家作法略有不同。幾乎每個北京人都會告訴你,我家的炸醬麵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炸醬麵,充滿著「媽媽的味道」。
大部分經營京味小吃的餐廳,都以傳統北京四合院為特色,門上高掛大紅燈籠,服務生一身棉布大褂,瓜皮帽,肩上搭著一塊白毛巾;客人一進門,高喊「老爺子好」,一口捲舌京片子,加上一支嘴超長的大茶壺,光這個景象,這趟北京遊就夠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