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宇宙萬物具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的主要內容便是因果和因緣。佛教另有一個觀念叫做「妙有論」,其內容說的也是因果和因緣,是從妙有瞭解真空。真空並非「無」,真空存於妙有之中,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二者,看似兩個相反的觀念,實則卻是一體的兩面。
(一)因果
因果分為兩類:1.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2.無漏因果(聖人的因果)。因緣亦分為兩類:1.因緣有,2.因緣空。因緣有的「有」,是指有因有緣而產生種種現象;因緣空的「空」,是指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故稱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因亦名白業,惡因亦名黑業,白業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業,當得人天果報的善報福報,黑業則是造的十惡五逆之罪,當受畜生、餓鬼、地獄等三途惡道之果報。善因趨向光明面,惡因趨向黑暗面,實是一種自然法則。
光明面是通向人道、天道,人道當然是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天道呢?除了六欲天及禪定天,人道中有些人身心特別強健,能力智慧特別高超,能呼風喚雨,有的夫婦兒女如神仙眷屬般享有很大的福報。從某個角度看,這些人就像是天道之神仙。
從反方向看,除了實有三惡道之外,世間有一些人,鬼頭鬼腦、鬼心眼,他們就像是鬼道之鬼;此外,人間尚充滿了酒鬼、色鬼、賭鬼、貪心鬼等。
此外,動物方面從單細胞的阿米巴原蟲到高等動物,也是與人類並存於世。人類中也有一些心地險惡而被稱為人面獸心的人;其實動物只是福報差、智慧低,在造作惡業方面,反不如人類之中某些人的陰險兇惡。即如山王老虎、獸王獅子,通常只有在肚子餓或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傷人、吃人;而人類一旦起了噁心,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均可做盡,可見有時候的人心比獸心還可怕。
至於地獄,有些人在打禪七時,對禪期中所受身心的煎熬、感到痛苦難耐,而謂地獄大概就是這般景況了。實則地獄之苦是人所無法想像的,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把慘痛的遭遇形容為人間地獄。例如在醫院裡,一些病重的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同時吊著好幾瓶點滴,不能開口說話,不能自由行動,也沒有復原的希望,其身心所受的煎熬,也有點像是陷身地獄了。
造善業善因,得善果的福報;造惡業惡因,得苦果的罪報。縱然是福報,也是有漏果報。所謂有漏及無漏,就像一個完整的杯子,裝滿水之後,不再漏失,名為無漏;一個有洞有縫的杯子,也可裝滿水,但會漸漸漏失,直到漏完為止。若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稱為無漏功德;若以追求回饋的有我之心,修行佈施持戒等功德,便稱為有漏功德。
有漏是指一邊告作善因一邊享福報,不斷地造因得果,生滅不已,稱為有漏功德。就像我們在銀行開的戶頭,經常存款,又經常提款,那便是有漏。
凡夫眾生只知「有我」。「我」存在於因果交替中,因是對果而說,果是從因而起。果從因起易知,因對果說難懂。
在其他的宗教,認為神是最初的、自由的、永恆不變的存在,神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唯一因,而宇宙萬物則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果。佛教則認為果從因而來,因也是由果而生。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樣,是循環無端的關係,不是誰先誰後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最究竟的問題是永遠無從找到開端的。佛教重視「現在」的存在,不推究最初的過去,不空想最後的未來。過去已過去,未來未可知,重要的是「現在」的當下。唯有認真地「活在現在」,才能對自己的過去負責,面對果報,無驕無餒;才能積極地準備將來,到達成佛的境界。
各位到法鼓山來參加禪修營,既是因、又是果,也是因果同時。
首先是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促成你們到了法鼓山的結果。
其次也是因:在禪修營期間,每天從早到晚的各項學習和修行活動,則是又在造作另一個人生目標的原因。
再次也是因果同時:造了這個因的同時,即是得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之結果的過程。可見,凡事都是互相循環互為因果的,所以因果既是前後關係,也是同時發生的現象。
有些人富可敵國,認為其偌大家產,可供其子孫世代享用不盡。這是不可能的,依我們所見所知,能夠連續三代富貴者,已屬不易,何況是永遠地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許多王朝,都要歷經起起滅滅之變化,更何況是小小的家族呢!因為世間現象,無非有漏,人間天上,也都是無常。世事瞬息變幻,故當你自己在享受福報時,切記不要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如此下去,善因才能不斷增加,善果方能繼續保持。如能不斷的知福、惜福、培福,卻不享福,那麼總有一天你就能夠轉有漏因果為無漏因果了。
無論善惡,都是根據所造的因,而受相類的果。佛教徒都知道有「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的兩句話,那是說,菩薩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深怕一不小心造了惡因,結果損失了自己的功德,也傷害了眾生;凡夫眾生愚昧無知,不懂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常常造作惡業罪因,卻在感受苦報之時,一昧的怨天尤人。菩薩與眾生真是智慧與愚癡的對照。菩薩不逃避苦果而知道不造惡因,眾生不知杜絕惡因卻害怕接受苦果。
一旦造了惡業,只要坦然接受,把該得的罪報受完之後,一樣可得解脫。罪報的受報,分為被動和主動的兩種。被動的受報,就像欠了人的債,不甘願償還,對方卻苦苦相逼,這種感覺是受罪、受苦、受難。而主動的受報,則是在別人來逼債之前,自己已主動還清,甚至還得更多些,例如佈施,便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是一種修行,心中容易調適,便不會感到痛苦。
前面說到凡夫的因果是有漏的,而聖人的因果則是無漏的,因為聖人造無漏因,便得無漏果。無漏的果分為小乘的和大乘的兩種:小乘的又分獨覺和聲聞,大乘的又分為菩薩和佛。凡夫所修有漏的善業,如透過不斷的修行,一再地累積福慧資糧,一切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也能轉有漏為無漏的。
(二)因緣
有與空,看似對立,實是一體的兩面,「有」代表因緣有,「空」則是指的因緣所生的任何現象,其自性畢竟是空。因是主,緣是賓,一個現象的產生,必有其主因,及附屬的助緣才成。例如此次禪修營,「我」是主因,我希望提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有聽聞佛法、修學禪法的機會,以發揮其在社會上正面的影響力,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而來參加的諸位則是緣,沒有諸位的參加,這次的禪修營便辦不成了。反過來說,目前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種種現象,變化得太快,極需有類似禪修營的活動,提供給大眾,做心靈的調適;這個需求便成為因,禪修營的提供則成為緣;亦即各位是因,我應大眾之需求而給予協助,反成助緣。
因此,我們彼此,互為因果,亦可互為因緣。
一切的現象都無法離開因緣。《阿含經》說,因緣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有」是指現象的生起,「滅」是指現象的消失。現象的生滅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從宇宙的大環境看,現象的生滅有四個過程:成、住、壞、空,這是屬於物質的現象。對人類的肉體而言,則有生、老、病、死,這是屬於生理的現象。以我們的念頭來說,則有生、住、異、滅,這是屬於心理的現象。
宇宙體中任何物質的現象,都不外乎成、住、壞、空四種形態的變化。
當一種物質現象,由於因緣聚合而出現並存在之後,必然會逐漸經歷壞的過程而歸於空的結果。生理現象及心理現象,亦有相同的情況。此乃所謂的因緣「生」和因緣「滅」。我們這個眾生世界的一切,總是離不開因緣生滅的變幻。猶如萬花筒,暫時看似有、實際上是假、是空。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的肉體生命,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生理現象存在於環境的物質現象中,所以會產生自身與外境之差別。外境與內境,對我們造成相需相斥的影響,便有所謂內外交煎,而產生種種喜怒哀樂等心理現象。此等現象,使得人的情緒起伏不定,起伏越大,煩惱越多,起伏越小,心越平和,因此我們應努力使心理現象的生、住、異、滅,盡量減少其次數、延長其時段,那便是定,有了定則智慧漸漸產生,煩惱漸漸斷除。心念的生滅現象,就像平靜的水面,因風吹而波動,然後會產生層層的漣漪;若生滅現象減少,則像水波越來越平靜,終至心平如鏡、心明如鏡,這就達到「空明」的境界了。心理現象,可好也可壞:好的是善心,因之而造善業,是修行;惡的是不善心,因之而造惡業,是墮落。既然都是從因緣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惡。
我們是生存在「現在」、是在「空」裡。對於度量大的人,我們稱之為虛懷若谷,是取山谷空壑之意。然而山谷的空,還不算大,整個宇宙,才是無限寬廣,所以稱為虛空,能夠含容一切萬物。如果能夠超越宇宙,那就真的體會到絕對的自在、究竟的空了。故言現象的有是含藏於究竟的「空」之中,可見空才是最好、最高的境界,如果能把「空」運用得當,將使你左右逢源,處處便利,時時自由。
佛法所說的自性、法性、佛性,指的就是空性,一切現象本具空的特性,現象變而空性永遠不會改變,故說自性不變。由此可知,現象「有」和自性「空」,乃是一體之兩面。一般人的常識經驗,只看得到「有」,而無能體驗空,因為「有」的現象一直在變,無法保持,無從掌握,便使人產生種種矛盾衝突的煩惱。如果能看到「有」,也看到「空」,便能瞭解萬法的真實相,便不會引起煩惱了,那是有了高度智慧的人。但如只看到「空」,沒看到「有」,這種人會顯得消沉,同樣也是煩惱不已,對自己對社會均有負面作用。
我們要瞭解:「有」是過程,「空」是目的,在達到目的前,不能夠離開「有」的過程,必須在過程中,看目的是空而離過程的有;然後要離有也離空,不落空有,即空即有,才是正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