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提早為退休生活作準備!
|
台大社工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雲東
|
|
根據某知名雜誌最新所作的國人退休觀調查,結果發現:30歲以上的上班族受訪者中75%認為存款最重要,其次是老伴(46.5%)、房子(41.7%)與子女(37.5%)。而受訪者若屬於離婚、分居或喪偶者,認為存款最重要的比例更高達83.9%。
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看出:在未退休者心目中,存款遠比老伴重要,房子也比子女重要;當然這樣的想法在真正退休之後可能會有所改變,不過這也反映出目前上班族對於自己退休後的經濟生活其實有相當程度的憂慮。此外另人意外的是,從這次調查中發現:受訪的上班族其想法與實際行動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落差;只有58%的受訪者回答目前有進行退休後財務規劃,其中未婚者的退休財務準備比例,比已婚、有小孩的高,這當然與平常生活負擔較輕有關。而收入愈高的上班族,也比低收入的人,更會進行退休財務規劃。至於問到拿多少收入的比例用在生活開銷與退休準備,只有8.4%的人回答將一半以上的收入拿來準備退休,而把過半收入花在生活開銷者則占44.9%,另有24.7%的人表示兩者各準備一半。由此可以看出:部份國人對於退休後的經濟來源有規劃當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錢才能規劃。因此政府施政是否能促進國家持續經濟發展?以及是否能為國人準備好基本的經濟保障(例如:國民年金等)?這才是大家最切身、也最關心的問題。
此外,針對國內的退休族,值得注意的是,退休後最大的生活困擾為健康衰退、其次是沒有經濟來源、第三則是失去社交圈。因此這與此次調查在上班族部份「只有1.5%的人認為退休後必須擁有健康」之間有密切的關連性。也就是說,由於國人在年輕時普遍不重視健康,因此到年老時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卻可能為時已晚,因而造成如最近所發表的「國人身體年齡網路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性別及年齡,所有受訪者的身體年齡均大於實際年齡22歲,甚至有10%以上的受訪者,更差距達40歲以上,步入百歲『假』人瑞行列。」因此,「健康就是財富」不只是一句俗話,更是不變的真理;特別是在目前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6.5歲(男性73.7歲、79.8歲),而老化速度高居全球第2名的今天,更是要從年輕起就重視健康,如此才能夠有一個幸福愉快的退休生活。
至於退休後希望與誰居住的想法與實際狀況,有39.6%的上班族最希望只與配偶同住,其次有28.7%希望與配偶、子女同住,希望只和子女同住者有14.5%,此外也有5.5%的上班族希望獨居。但現實的狀況是:退休族中有35.5%與配偶和子女同住,有27.1%只和配偶同住,只和子女同住者有21.3%,獨居者有11.3%。由以上數據透露出兩個可能的訊息:一是從中年到老年的過程,社交圈會愈來愈小,因此對於親情的需求也就愈來愈高,所以會愈來愈希望能夠與下一代住在一起。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這也可能顯露出「代間差異」,也就是說當目前的上班族成為退休族時,會有比現在的退休族更高比例的人選擇只和配偶同住,而這也和目前的趨勢一致。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針對這個高齡、退休小家庭的發展趨勢,宜提供更多家庭支持性的措施,以協助家庭得以充分發揮其功能。
〈本文曾刊載於台灣時報民國九十六年四月十八日第二版「社論」;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移居小鎮生活,省錢又圓夢 撰文/ 謝春滿 研究員/鄧麗萍
《今周刊》此次走訪全台退休小鎮發現,許多中壯年就退休或是屆臨退休人士,在移居小鎮之後,卻意外尋獲事業第二春。由於他們選擇的小鎮都是風景秀麗之處,擁有經營民宿的絕佳條件,因此很多人無心插柳加入民宿經營行列,過著周休五日、工作兩日、自給自足的退休生活。這次的調查也發現,多數人退休移居,最重視的是小鎮的空氣、環境、生活機能與休閒活動,認為應離醫院近的比率竟然只有百分之一,顯然大家都不在乎醫療的重要性。就醫方便性 醫院距離勿超過半小時
孫得雄教授認為,退休後年紀漸長,身體健康較易出狀況,若要移居,還是得考慮醫療的方便性,最好住家距離醫院不要超過三十分鐘。不過,隨著平均壽命延長,他認為可考慮二段式的退休規畫。也就是退休後,身體還不錯的時候,可以選擇喜歡的地方移居;等到老到動不了或是身體出狀況,再移到養生村或安養中心。
永慶房屋經理陳韻如則建議,有心在退休後移居的人,最好退休前三、五年就開始規畫,尋找適合的地方、了解當地物價、房價、生活機能、風土民情,在退休前最好常去,甚至試住一下再決定,以免買了土地或房子之後才後悔。信義房屋協理張欣民也認為在理財與購地、購屋方面要有詳細規畫,尤其是買地蓋屋一定要了解相關法令,做好準備再展開行動。
|
ajj 59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